挂面的种类很多,有鸡蛋挂面,普通挂面,宽挂面,细挂面等多个品种,在生活中也受到大家的欢迎。下面跟随
挂面代加工厂了解挂面的加工技术。
挂面代加工厂介绍:挂面制作先将小麦粉及各种辅料放入和面机中充分拌和,静置熟化后,将散碎的的面团通过大直径的辊筒压成约10毫米的厚面片,再经6~8道连续压延,达到所要求的厚度,切条后挂杆干燥,待品质稳定下来,切成规定的长度,定量、包装。
挂面制作简答流程:
1、和面
和面是挂面生产的一道工序。和面的目的是为了使面筋蛋白质充分吸水胀润形成面筋网络,同时淀粉也吸水膨胀,并包裹在面筋网络中,形成具有适当的弹性、延伸性和可塑性的面团。反映在感官上要求面团成散豆腐渣状、干湿适当、色泽均匀,不含生粉,以手握成团,用手轻轻揉搓后仍能松散成颗粒状为宜。
和面的效果受到面粉质量、加水量等银色的影响。面粉选择较强的面筋质和较高的面筋量,防止后道工序操作断条,成品质量高。
加水量应考虑小麦粉的品质(蛋白质和损伤淀粉含量)、加碱量和加盐量。一般控制在小麦粉质量的25%~32%。小麦粉加工精度高,蛋白质含量高,应多加水,反之则少加水;食盐和碱的添加会影响面筋收敛而减少其吸水量。夏天和面水可适当少加,冬天要多加一些。加水量不足,小麦粉吸水不均匀,不能形成均匀的面团,会影响面条的质量;加水量过高,面团过于潮湿,会给辊轧、切条造成困难,而且,过于潮湿的面条在悬挂烘干时会自重拉伸而断条,还会增加干燥时的能量消耗。
由于在和面过程中,机械力的搅拌、摩擦作用会使面团温度有所升高,和面水温通常掌握在25℃~30℃左右,高不超过40℃。面粉吸水、原料混匀需一个过程,一般时间控制在15~20min左右,短不得低于10min,否则面条成品酥断。机械加工速度转速采用70~110rpm,目前生产上普遍使用的和面机有立式和卧式两种,立式和面机容量较小,卧式和面机具有单轴和双轴之分,小容量的为单轴,大容量的为双轴。
2、熟化
“熟化”就是让和好的面团在专用的容器里静置一段时间,让蛋白质能比较充分地吸水膨胀,形成较好的面筋网络组织,改善面团的工艺性能。所以,“熟化”有利于面筋的进一步形成,有利于面团的匀质化,有利于下道工序均匀地喂料。熟化所需的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熟化机转速一般不超过10rpm,机内储料要控制在2/3以上。
3、压延和切条
压延的作用是成型和揉捏,将松散的坯料压成为一定厚度的带状面片,并使面筋成为细密的网状组织,在面带中均匀分布。熟化以后的面团送入轧面机,经过5~7道做相对旋转的轧辊,成厚度为1~2mm的面片,为下一道的切面成型工序做好准备。
轧面工艺有单片和复合轧片两种,复合压片是将熟粉首先经过两对并列的初轧辊轧成两条面片,然后通过一对轧辊复合成一条面片,再进行逐道压延,轧成所需要厚度的面片,而单片轧片是熟粉直接经一对轧辊压成一条面片,再经逐道压延,普遍认为符合轧片的效果优于单片轧片。
压延比一般不大于50%,太大会破坏面片内部的网状组织。压延比与压延道数有关。一般复合阶段压 2~3道,压延阶段压4~5道。前后各道比较理想的压延比依次为50%、40%、30%、25%、15%、10%。压延速率过高,面带会受到过度的拉伸,容易破坏已形成的面筋,影响面带的表面光滑度;速率过低,面带受压时间长,表面光滑,但影响产量。一般规定末道压辊速度不大于0、6米/秒。切条工序的要求是切成的面条表面光滑,厚度均匀,宽度一致,无毛边,无并条,落条、断条要少。
4、烘干和缓酥
挂面的烘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挂面烘干有自然干燥和人工(强制)干燥两种方法。工业化生产都采用人工干燥的方法。
当湿面条进入烘干室与热空气接触时,面条表面首先受热温度上升,使水分蒸发扩散到周围的介质中去,这一过程称为“表面气化”。随着表面气化过程的进行,造成面条表面水分较低而内部水分仍较高的局面,由此产生“内外水分差”;当热空气的能量逐渐转移至面条内部后,将使温度上升,由于内外水分差所产生的推动力,内部水分向表面转移,这一过程称为“水分转移”。随着表面水分气化与内部水分转移两过程的不断进行,面条逐渐被烘干。
理想的情况是内部的“水分转移”与表面的“气化”速度相等。实际操作有一定的难度。由于面条有比较大的表面积,与热空气接触后,吸收能量比较快,表面的“气化”速度比较快。但面条是不良热导体,导热系数小,热空气的能量向内部转移的速度很慢,这样就造成了内部水分转移速度低于表面气化的速度。当两者的速度差超过一定限度时,由于内外干燥速率不一致,面条内部将出现内应力。它会破坏完好的面筋结构。虽然烘干后的面条表面没有异样,肉眼看不出质构破坏的现象,但经过一段时间或用手轻轻一捏,就会断成很碎的断面。
所以,挂面烘干的关键是要控制内部的“水分转移”速度与表面的“气化”速度,使内部水分转移的速度等于略大于表面水分气化的速度。一方面,采用低温慢速烘干的工艺,降低表面水分气化速度,增加内部水分转移的时间;另一方面,采用高温、高湿烘干工艺,在不加快表面水分气化速度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内部温度来增加内部水分向外转移的速度。
挂面的烘干过程也可以分为4个阶段
*一阶段:冷风定条,自然蒸发挂面表面的水分,使面条水分降到28%以内。
*二阶段:保潮出汗,保持很高的相对湿度,同时加热,使面条内部的水分向外扩散,使面条水分降到25%以内。
第三阶段:升温,在高温低湿环境下使水分迅速蒸发,使面条降到16%以内。
第四阶段:降温散热,散发面条的热量,再蒸发部分水分,使面条水分达到12、5~14、5%。
挂面烘干时间是保证挂面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应不低于3个半小时。烘干时间短,容易造成挂面“外干内潮”和表里收缩不一,甚至产生酥面。烘干时间过长则生产效率低。
挂面的导湿性能比较差。所以,刚从烘房里出来的挂面其内部的湿热传递不会骤然停止,而是逐步减弱,直到挂面外层和外界空气的温度相对平衡,其水分才会稳定,组织形状才会固定下来,这一过程在工艺上称为挂面缓酥。缓酥的时间不应少于12小时。
5、切断和包装
烘房出来的挂面,总长为1、2~1、6米。作为产品须将它切断并包装出厂。成品挂面长度一般为 200毫米或240±10毫米。
6、断头处理
在挂面生产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断头,干断头量一般占成品的15%~20%,这些断头经处理后再回机加工。断头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挂面质量和挂面生产的经济效果。为了保证挂面的质量,须控制断头的掺入量,国内一般控制在10%~15%以下。徐州挂面厂的断头可分为湿断头,半干断头,干断头三种,处理的方法也不一样。
(1)湿断头:是指在切条、挂条时落下的断头及上架过程中落下的断头,这部分断头的性质与和面机中原料小麦粉性质比较接近,一般厂都及时送入和面机中与小麦粉混合搅拌,然后进入下到工序,湿面头回机也要计量,不要过于集中,要注意不能使和面机超负荷。
(2)半干断头:是指在烘房中,冷风定条及高温区落下断头,所含水分也不一致,与原料面粉的性质不一样。不能直接回人和面机中。常用的处理方法有二种,一种是把断头浸泡后加入和面机与小麦粉混合搅拌,另一种方法是将断头干燥经粉碎后加入和面机中与粉料一起混合搅拌,然后进入下一道工序。
(3)干断头:是指烘房降温冷却阶段落下的断头,以及在切断、包装过程中产生的断头,这些断头不能直接加入和面机内,需经处理后再使用。